在獨門獨戶的小區(qū)里,不知道鄰居家姓什么已是常態(tài)。然而,在紅梅街道聚緣雅居小區(qū),卻有三戶人家讓“鄰里好賽金寶”的溫情近在眼前,三家不僅時常聚餐,還互相揣著鄰居家的鑰匙。
聚緣雅居某幢501、502、503三家相識于2009年的夏天,那時,分別從常州、溧陽、江陰搬進同一小區(qū)的三戶人家同時開始裝修新居。501室和502室女主人周利群、陳秀華是家庭主婦,為了照顧孩子辭了職。503室的女主人是上班族,平時的家務事都由婆婆何瑞玉說了算。別看婆婆上了年紀,個性卻很“潮”,和周利群、陳秀華絲毫沒有代溝。裝修時,三人一起買材料、一起交流裝修心得,一來二去就熟識了。
2009年,搬新居的第一年,三家就吃了“團圓飯”,非常熱鬧。去年的年夜飯就更熱鬧了,每家人都動手,每人做一道菜,孩子也要參與端菜擺碗筷,拿陳秀華的話來說是“每個人都享受勞動的樂趣。”于是,大家約好,以后每年的年夜飯,三家都要一起過,不冷清。
就是平時,三家人也時常聚餐,隨便搬張臺子到哪家拼個桌,碰到周末,菜就更豐盛些。傍晚5點半,502的陳秀華正在廚房忙活,503室的婆婆何瑞玉在一旁幫著打下手, 501室的女主人周利群也正在自家廚房燒拿手的紅燒排骨,不一會兒,一盤盤熱氣騰騰的菜已端上了502室的飯桌。
周利群說,“在我們這兒,沒有年齡差距,沒有文化高低,不僅三個女人一臺戲,一起做飯織毛衣,逛街看電影,上網(wǎng)看新聞。三家男人也合得來,三個男孩更像親兄弟一樣,有什么好吃的,都想著要給哥哥弟弟留一份。”
為了方便,各家還把備用鑰匙都放在鄰居家一把。碰到衣服放洗衣機里來不及晾了,衣物曬外面要收了,鍋子上燉著菜臨時要出門,都有鄰居“罩”著。陳秀華說:“有一次我頭暈在床上起不來,鄰居敲我家門不見聲音,打開門發(fā)現(xiàn)我病了,一直端茶端飯到我床頭的,孩子也是她們接了放學的。有個好鄰居,有時比家里人還管用。”
前不久,周利群手術住院,兩家鄰居搶著照顧她,天天做了好吃的送來。住院5天,何阿姨和陳秀華,一個天天燒黑魚湯,說補傷口最好;一個天天燒雞湯,說有營養(yǎng)。兩人天天到醫(yī)院陪著她說話,同病房的病友還以為是親戚,一問才知道是鄰居,都不相信:鄰居怎么這么好啊?
“其實,做好鄰居并不難,一是要真誠,二是要溝通。”陳秀華的“四字總結”就是:將心比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