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辦公室轉發(fā)市教育局等部門
關于加強教體結合全面開展學生
陽光體育運動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轄市、區(qū)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公司、直屬單位:
市教育局、體育局制定的《關于加強教體結合全面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xiàn)轉發(fā)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zhí)行。
二○○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關于加強教體結合全面開展學生
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意見
為進一步推進我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促進我市教育、體育事業(yè)又好又快發(fā)展,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院2007年5月7日下發(fā)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xiàn)就加強我市教體結合全面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4月23日召開會議,提出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即: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充分保證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群眾性青少年體育活動和競賽,加強體育衛(wèi)生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全面完善學校、社區(qū)、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工作網絡,形成全社會珍視健康、重視體育的氛圍,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廣大青少年中形成熱愛體育、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良好風氣。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隨后發(fā)文指出: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提高學生健康素質,是學校教育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當前教育工作重點的必然要求,必須把學校體育擺在學校教育的突出位置,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緊迫性。
近年來,我市各中小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并就體育和教育的關系,訓練及體育人才的選拔,青少年體質的提高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績,教育、體育部門也多次召開聯(lián)席會議,就學校體育、學校運動隊伍建設等一些重大問題達成了共識。但是,教體結合的有些政策和措施尚未建立和落實,重智育、輕體育,學生課業(yè)過重,體育活動時間不足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競技體育后備人才不足,體育人才上學難、就業(yè)難的矛盾還很突出,青少年的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還不甚理想等等,這些問題如不采取適當?shù)姆椒ê痛胧┘右越鉀Q,將影響我市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直接影響到我市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影響體育強市目標的建設。
各級教育、體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為契機,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把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作為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重點,全市各中小學要全面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積極探索我市教體結合的新路子,共創(chuàng)我市教體結合的新局面。
二、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指導思想和措施
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理念,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fā)展觀和人才觀,各級教育、體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使廣大青少年在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的同時,鍛煉和發(fā)展身體的各項素質和能力,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各級教育、體育部門要按照“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責任共擔、義務共盡”的原則,通過實施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創(chuàng)新教體結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建設體育強市過程中,科學規(guī)劃學校體育,建立常州強勢學校體育工作,在深化改革中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效益,在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效益中深化改革,造就一大批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適應現(xiàn)代化競技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需要的優(yōu)秀體育后備人才。
?。ㄒ唬┱J真落實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各項措施
1、全面貫徹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把健康素質作為評價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在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中,要將學生日常體育成績、體質健康狀況、參與體育活動的表現(xiàn)作為重要評價內容。全面組織實施初中畢業(yè)升學體育考試,加大體育成績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中考成績中的分量。要加大中考體育考試的改革力度,拉大長期參加體育鍛煉和不參加體育鍛煉學生在中考分數(shù)上的差距,激勵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培養(yǎng)學生終生體育鍛煉意識。要逐步推行在高中階段學校畢業(yè)考試中增設體育考試。
2、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學校要把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作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并納入教育教學活動安排,形成制度。各級教育、體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積極行動進來,根據(jù)學生的年齡、性別和體質狀況,探索學生有興趣、學校有特色、能適應青少年特點的體育教學與活動形式,注重發(fā)展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和特長,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兩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要開展人人參與、個個爭先的群眾性青少年體育活動,組織各種集體競賽項目,發(fā)揚團隊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要不斷增強廣大青少年學生的體育健身意識,激勵他們自覺參加體育鍛煉,努力改善自身的身體形態(tài)和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努力達到體質健康標準,要迅速掀起校園全民健身活動的熱潮,形成生動活潑、生機勃勃、生龍活虎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3、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各級各類學校要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加強素質教育,必須切實開足、開齊體育課,不得以任何理由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同時,要積極推進體育教育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通過調動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有效增強學生體質,使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基礎。各中小學要切實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
4、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中小學要認真執(zhí)行國家課程標準,保質保量上好體育課,其中小學1-2年級每周4課時,小學3-6年級和初中每周3課時,高中每周2課時;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并列入教學計劃;要認真組織學生做好廣播體操、校園集體舞、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體育活動;寄宿制學校要堅持每天出早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提出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具體要求并抓好落實。因地制宜地組織廣大農村學生開展體育鍛煉。有針對性地指導和支持殘疾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活動。
5、加大學校綜合考核的力度。認真組織力量調研、考評,要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評價學校辦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對不能保證體育課課時和學生體育活動時間,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連續(xù)下降的轄市區(qū)和學校,不能評為示范學校和先進單位,其負責人年終考核不得評為優(yōu)秀。要通過評估考核,調動學校開展體育工作的積極性,鼓勵學校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體育后備人才。
(二)健全體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加快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進程
1、抓好體育特色學校和體育班建設。教育、體育部門要從我市實際出發(fā),宏觀調控、分類指導,采取學校申報,教育、體育部門聯(lián)合驗收的辦法,2007-2008年首先在全市建立100所市級體育特色小學,50所市級體育特色初中,15所市級體育特色高中,開設中學體育班級20個,招收各類體育特長生,形成分布科學、銜接有序、渠道暢通、特色明顯的體育人才培養(yǎng)網絡,一個體育項目要做到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相銜接的“一條龍”體育人才培養(yǎng)體系。由市教育、體育部門共同制訂體育特色學校、體育班的評估驗收辦法。學校要以創(chuàng)建體育特色為契機,大力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在學校迅速掀起一股體育鍛煉的熱潮,引導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從而達到整體改善學生身體形態(tài)和機能,提高運動能力,達到體質健康標準的目的。創(chuàng)建體育特色學校和體育班級要以教育部門為主,體育部門要密切配合并加強業(yè)務指導,要加強體育特色學校和體育班級招生工作管理,市教育、體育部門要共同制定招生標準,切實把好招生質量關。體育特色學校和體育班要在辦學模式、行政管理、體育訓練工作上大膽探索、改革創(chuàng)新,努力體現(xiàn)教體結合的特色。
2、抓好市及轄市區(qū)少體校和市運動學校的建設。轄市區(qū)政府及教育、體育主管部門要切實抓好轄市區(qū)少體校建設,把少體校的訓練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解決好少體校訓練場地缺乏、項目布局單一、文化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及教練員編制緊缺等問題。要辦好天寧區(qū)中山路小學和鐘樓區(qū)西橫街小學等兩所市少體校附屬小學,保證市少體校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徹底消除運動員及家長的后顧之憂。要加強市運動學校和市少體校建設,兩校是我市培養(yǎng)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備戰(zhàn)十七屆省運會的主要訓練單位,市財政及體育主管部門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從場館器材、訓練經費等方面充分保障兩校的建設。兩校要切實加強教練員、運動員管理,提高運動訓練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效益,確保成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
3、抓好市隊校辦運動隊伍的建設。要充分挖掘全市可用資源,把有條件的特色學校培養(yǎng)成市級優(yōu)秀運動隊及市隊項目訓練點,把一些群眾基礎較好的項目放到學校,實行市隊校辦,推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努力營造良好的學校體育鍛煉氛圍。根據(jù)目前學校體育的實際情況,在十七屆省運會周期,市體育局分別與市三中、市北郊中學、市八中、劉國鈞職教中心和博愛小學共同組建女子籃球隊、棒壘球隊、男子足球隊、排球隊及藝術體操隊,實行市隊校辦。同時在省常中、市一中、省武高、溧陽光華中學等學校開設田徑項目訓練點。體育部門負責市隊校辦、聯(lián)辦項目的訓練、競賽等業(yè)務指導,教育部門負責運動員學習、生活管理等,實現(xiàn)責任共擔,義務共盡,資源共享,利益共享,成果共享。
(三)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體育運動會,積極開展競技性和群眾性體育活動
要制定新的青少年體育競賽制度,改革和完善市級中小學生體育競賽辦法。全年要舉辦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以推動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進程。結合我市體育競賽實際,由市教育局、體育局共同舉辦年度十項陽光體育運動系列賽事。3月舉辦全市陽光伙伴體育運動會,4月舉辦春季“育苗杯”田徑運動會,5月舉辦全市百名少兒象圍棋大賽,6月舉辦全市中小學生游泳比賽,7月份舉辦全市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聯(lián)賽,8月份舉辦全市百校乒乓球大獎賽和羽毛球對抗賽,11月份舉辦全市中小學體育大會,建立籃球、足球、排球聯(lián)賽制度,每年舉辦一次籃球、足球和排球聯(lián)賽。各類學校每年要召開春、秋季運動會,因地制宜地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體育活動和競賽,學生體育活動要以陽光體育運動項目、集體舞蹈、跑操、集體操、趣味項目、冬季三項鍛煉等為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的項目為重點,做到人人有體育項目、班班有體育活動、校校有體育特色。同時,舉辦好成人體育競賽活動,營造氛圍,增大社會推動力。通過各類體育競賽,努力營造我市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為開展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創(chuàng)造更好的內部環(huán)境。
(四)抓好學校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建設
各級教育、體育部門要切實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要把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當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來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j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體育課時大幅度增加的實際,重新核定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編制數(shù)額,保證體育教師的合理配備,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隊伍。教育、體育部門每年組織2次體育師資培訓班,對學校體育教師進行系統(tǒng)培訓,體育局要積極安排各項目優(yōu)秀教練員到各類學校從事訓練工作,指導、幫助學校體育教師,從而提高體育教師的訓練水平。教育部門要把體育教師從事學生課余訓練計入工作量,對長期從事青少年訓練工作,潛心培養(yǎng)優(yōu)秀體育后備人才的體育教師要進行評比、獎勵,同時在專業(yè)技術職務評聘時從政策上給予傾斜,要建設一支頗具實力的體育教師隊伍。
(五)加強適應青少年體育鍛煉的體育設施建設
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落實《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統(tǒng)籌協(xié)調、因地制宜,加強學校體育設施特別是體育場地建設。城市和社區(qū)建設規(guī)劃要充分考慮青少年體育鍛煉設施的需要,要加大對體育事業(yè)尤其是中小學體育設施的投入,幫助學校開發(fā)利用現(xiàn)有場館,提高使用效率。市體育局要調整群體設施結構,增加適合于青少年體育鍛煉的設施,增加球類項目運動場所。要全力以赴抓好“三個十工程”,即:全市要建立田徑、跆拳道、體操、游泳、武術、籃球、足球、射擊、羽毛球、乒乓球等10所青少年專項俱樂部;要建成常州市跆拳道訓練基地、新北區(qū)春江鎮(zhèn)飛碟訓練基地、常州市田徑訓練基地、常州市游泳訓練基地、常州市足球訓練基地、常州市跳水訓練基地、常州市幼兒韻律操訓練基地、常州市射箭訓練基地、常州手球訓練基地、武進曲棍球訓練基地等10所青少年專項訓練基地;要建好常州市青少年戶外運動基地、常州市紅梅公園青少年陽光伙伴體育運動基地、常州市恐龍園青少年運動基地、金壇市岸頭青少年水上運動基地、金壇茅山青少年攀爬運動基地、溧陽天目湖青少年水上運動基地、武進太湖灣青少年水上運動基地、武進淹城青少年戶外運動基地、新北區(qū)薛家青少年戶外運動基地、戚區(qū)圩墩青少年戶外運動基地等10所青少年戶外運動基地。
(六)全力以赴為開展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提供優(yōu)質技術服務
1、市體育局所屬所有專項體育訓練設施要常年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會員開放,并安排專業(yè)教練進行業(yè)務指導。
2、市體育局要為全市各類學校的各種競賽活動提供規(guī)程制定、資格認定辦法、比賽編排等專業(yè)技術服務。
3、市體育局要結合我市各項目實際,制定專項培訓計劃,
把我市一些優(yōu)秀體育教師培養(yǎng)成為高水平體育教練員或優(yōu)秀裁判員。
4、市體育局要對全市學生體育鍛煉提供科學指導,對全市教師進行健康體質測定并提供運動處方,并對全市教師健康體質進行科學分析、評價,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5、市體育局要為各青少年專項訓練俱樂部、青少年專項訓練基地和青少年戶外活動基地指派專職教練員進行業(yè)務指導,市體育醫(yī)療科研所要定期派運動訓練、體育醫(yī)療、健康評定專家到各俱樂部和基地進行體育鍛煉咨詢、運動損傷治療及防治、健康體質監(jiān)測等專項服務,并出具運動處方,為廣大青少年體育鍛煉提供科學依據(jù)。
(七)完善開展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的保障措施
1、建立一體化的組織領導機制 教體結合,全面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的工程,必須加強領導,明確分工,抓好落實。要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市政府分管體育的秘書長、市教育局和體育局局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陽光體育運動的領導協(xié)調工作,貫徹上級有關指示,落實有關文件精神,定期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制定有關政策和實施辦法,協(xié)調各類政策在貫徹中遇到的各類問題。要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定期檢查評估制度,對陽光體育運動工作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部署;要建立領導小組定期聯(lián)席會議制度,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對全年全市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情況進行總結,每三年召開一次全市教體結合及陽光體育運動總結表彰大會,授予“陽光體育運動先進單位”、“教體結合先進單位”、“優(yōu)秀少體校”、“優(yōu)秀特色學校”、“優(yōu)秀體育班級”、“優(yōu)秀市隊校辦(聯(lián)辦)項目”等榮譽稱號,并給予獎勵。各轄市區(qū)也要明確責任,組織實施各轄市區(qū)的學生陽光體育運動。
2、進一步完善鼓勵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的優(yōu)惠政策
(1)升學優(yōu)待政策
制定優(yōu)秀運動員升學優(yōu)待政策。凡是參加屆運會的運動員一律給予升學或進入高一年級就讀;對獲前三名的小學生在六年內給予安排在特色學校就讀、初中生在三年內給予安排在特色學校就讀;對獲冠軍的小學生在六年內給予安排在市內省級實驗小學就讀、初中生在三年內給予安排在市內省級示范中學就讀。
繼續(xù)實施體育加分政策。對于市中小學生體育競賽中前三名以及達國家二級運動員標準的考生,在中考中繼續(xù)實行加10分的政策。從2008年起,逐步將50米或100米短跑、800米中跑、游泳為必選項目以及羽毛球、乒乓球、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等技能類項目納入中考體育主要選擇項目,要通過中考體育的考試改革,促使學校把學校體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重要地位來抓,調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切實推行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
加強體育特長生的招收和管理。對于優(yōu)秀體育特長生進入各級體育特色學校,要放寬入學條件,體育特色學校每年要從招生計劃中拿出不少于5%比例的名額來招收體育特長生。對于市各運動隊中一些年度比賽獲獎及有發(fā)展?jié)摿Φ男W生運動員,教育部門每年從特色學校體育特長生招生計劃中,拿出一定名額解決這部分運動員的小升初問題。
積極辦好體育大專班,在高等職業(yè)學校調整中,要確保體育大專班的招生,促使優(yōu)秀運動員有繼續(xù)教育的機會。
(2)各類獎勵政策
基層輸送學校輸送獎、貢獻獎政策。要設立體育人才輸送獎、競技體育貢獻獎。每四年召開一次業(yè)余訓練表彰會議,對開展業(yè)余訓練成績顯著、培養(yǎng)輸送優(yōu)秀體育后備人才并在省運會上獲金牌的單位授予“競技體育貢獻獎”榮譽稱號,并給予獎勵;對輸送運動員在省運會上獲獎的基層體校教練員、學校體育教師授予“體育人才輸送獎”榮譽稱號,并給予獎勵。
省青少年年度體育比賽獎勵政策。對在省單項最高級別體育競賽中獲獎的運動員及其主帶教練員和體育教師,運動員按每枚金牌、銀牌和銅牌分別給予400元、200元、100元的獎勵,教練員及體育教師分別給予800元、400元及200元的獎勵。
(3)市隊校辦運動隊伍的激勵政策
市體育局對市隊校辦運動隊伍的場地建設、訓練經費給予一定的補貼,并列入常州市屆運會備戰(zhàn)經費,在訓練、科研等方面給予全面指導。學校在運動隊伍的學習、生活及日常管理上發(fā)揮主導作用。對承擔省屆運會任務的市隊校辦項目責任人給予1.5-3萬元不等的任務津貼,屆運會后根據(jù)市有關政策給予獎勵,市隊校辦項目教練員任務津貼和獎勵根據(jù)市相關政策享受。
3、加大經費投入力度
體育部門每年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劃撥一定經費作為陽光體育運動獎勵基金,用于對“陽光體育先進單位”、“優(yōu)秀少體校”、“優(yōu)秀特色學校”、“優(yōu)秀體育班級”、“優(yōu)秀市隊校辦(聯(lián)辦)項目”、“教體結合先進單位”的獎勵以及基層輸送學校輸送獎、貢獻獎和青少年年度體育比賽獎勵。教育部門要加大對體育特色學校和體育班的體育經費投入,保證各類學校的日常體育經費占學校行政教育經費的10%以上(不合設施費),不斷改善體育訓練設施和條件,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開展。體育和教育部門的經費投入要形成合力,優(yōu)化配置,強化薄弱環(huán)節(jié)。鼓勵通過社會化、市場化運作,如企業(yè)贊助、比賽冠名、社會捐贈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保障陽光體育運動工作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